毛公山旅游行业经验分享
国内乡村旅游在 20 世纪 50 年代萌芽。改革开放后,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向前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,国内旅游蓬勃发展起来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,乡村旅游开始发展起来。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,一些著名旅游景区的周边乡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。80 年代末,国家正式将旅游业列入国民经济中的重点产业,一些旅游资源丰富、但经济处于贫穷落后的乡村地区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财政扶持下,发展旅游产业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90 年代开始,在国家政策扶持和旅游需求的推动下,乡村旅游逐渐发展壮大起来。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,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得到了学术界关注和重视,并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。国内乡村旅游研究主要涉及到旅游开发研究、社区参与研究、农业旅游研究、旅游扶贫研究和旅游效应研究等方面。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,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处于发展阶段,专家们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也各有不同。
大多数的学者比较认同“农家乐”的定义,即:以农民为经营主体,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、庭院、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,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。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,专家们就乡村旅游的内容达成共识: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,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;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,充分体现“住农家屋、吃农家饭、干农家活、享农家乐”的民俗特色;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,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、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。这既是对乡村旅游的比较全面的解释,同时,也是对乡村旅游提出的要求。